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,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,排除体内废物,而当人体阴阳失衡、脏腑功能失调时,则会表现为异常的出汗。中医常根据出汗的时间、部位等特点来判断身体内在的健康状况,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:
按出汗时间分
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,即使白天不活动或只是轻微活动,往往也会汗出不止。这些人通常有身体虚弱、说话语声较低、食欲差、易感冒等特点,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。 气虚多汗的人在饮食上可选择山药、豆浆、牛羊肉等,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食用,以补益机体,缓解气虚。
晚上出汗 睡着后出汗,醒来后汗止,中医称之为“盗汗”。这类人常常伴随手脚心发热、面部发红发热、口咽干燥、口腔溃疡容易缠绵不愈、心烦易失眠等特点,中医认为这是阴虚的表现。这类人在饮食上宜选择百合、雪梨等滋阴之品,少吃羊肉、洋葱、葱、姜、蒜等热性食物,日常可用沙参、麦冬、五味子或西洋参片等泡水饮用,以滋阴。
按出汗部位分
头汗过多 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,同时感觉上腹部胀满、口渴,多为积食,可通过减少进食量、吃清淡饮食来缓解,严重的也可以吃一点加味保和丸等助消化的中成药。若头汗过多且伴随肢体沉重无力、胃胀不适欲呕、身体发热、舌苔厚而黄腻,多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,此时除了注意清淡饮食,还应通畅二便。
手足心多汗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脚心发热、口咽干燥等,多属阴虚有热,可以用滋阴之品食疗调理;若伴随腹部胀满疼痛,大便不通,多属于肠燥便秘所致的实热证,此时可服用润肠通便类中成药;若伴随口干、牙龈肿痛等,多属于胃热,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,如牛黄清胃丸、清胃黄连丸等。
胸口多汗 多见于脑力工作者,这类人群常伴有精神倦怠、食欲不振、睡眠差、多梦等表现,属于思虑过度,心脾虚损所致,可通过适当的运动,如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来缓解压力。 (据《生命时报》)
|